卷首语

  • 每一个人都是主角

    周晓勤;

    <正>从来没有一马平川的征程,也没有四平八稳的发展,在这个充满了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行业变革日新月异,新兴技术不断涌现,政策环境时有变化,都给城市轨道交通从业者带来了崭新的时代要求。行业的发展,如同一场接力赛,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主角。回望城轨交通行业的发展历程,总会看到那些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创领者:他们是在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的科研人员,以智慧和勇气打破了传统的束缚;他们是敢于开拓新市场的企业家,凭借敏锐的眼光和果敢的决策,为行业开辟了新的赛道;他们是投身其中的每一个人,无论身处何位、从事何种工作,都是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主角,共同书写着行业的华彩篇章。

    2025年01期 No.107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行业热点

  • 政策导向

    <正>·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的意见》发布,旨在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近日,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印发《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系统运营技术和管理规范(试行)》,在既有ATO(列车自动运行)系统行车、客运、安全评估等管理办法和信号、车辆等运营技术规范的基础上,针对全自动运行系统特有的功能和技术变化进行了规定,适用于采用全自动运行系统的新建地铁和轻轨线路。

    2025年01期 No.107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 协会要闻

    <正>·2024年12月18日,协会在无锡召开示范项目(2024年度第三批)阶段成果评审会,推进《无锡城轨交通多元融合可持续发展示范项目》相关工作,阶段总结多元融合可持续发展模式和路径研究的实践经验。·2024年12月19日,协会在苏州组织召开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浙江众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申报的装备自主化先导工程项目“基于云边技术的城市轨道交通多专业融合监控系统”的总体实施方案、技术方案评审会。

    2025年01期 No.107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 城轨数据

    <正>·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国内地累计有58个城市投运城轨交通线路362条,线路长度累计12168.77公里。其中,2024年新增城轨交通运营线路953.04公里,核减运营线路8.81公里。·从运输能力来看,在12168.77公里的城轨交通运营线路中,大运能系统(地铁)9281.37公里,占比76.27%;中运能系统(含轻轨、跨座式单轨、市域快轨、磁浮交通、自导向轨道系统)2063.63公里,占比16.96%;低运能系统(含有轨电车、电子导向胶轮系统、导轨式胶轮系统、悬挂式单轨)823.77公里,占比6.77%。

    2025年01期 No.107 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 行业动态

    <正>·2024年12月16日,由广州地铁集团与中车株机公司联合研制的绿智城轨车辆在广州中车正式发布。·2024年12月20日,《嘉兴市绿色城轨发展行动方案》评审发布会暨市域绿智融合展馆揭幕活动在嘉兴召开。·2024年12月28日,广州、深圳、天津、南京、北京、贵阳等多城开通城轨交通,各地线网完善、互联互通更进一步。

    2025年01期 No.107 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 国际视野

    <正>·近日,欧洲投资银行EIB拟为波哥大地铁1号线提供4.3亿美元的融资支持,该线路总长23.96公里,全线高架,设车站16座,采用全自动运行,由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组成联合体承建。截至2024年底,施工进度已达到46.24%。

    2025年01期 No.107 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独家策划

  • 城轨泰斗,德勋昭彰 风范长存,精神永继

    <正>施仲衡,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奠基人和领航者,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原总工程师,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创始人之一、专家和学术委员会主任,《都市快轨交通》杂志创刊人,于2024年12月23日4时4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2025年01期 No.107 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 怀念施仲衡院士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光辉引路人

    黄卫;

    <正>今闻施仲衡院士离世,悲痛难言,缅怀智者,风范永存!我怀着深深的敬意和怀念之情,纪念对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伟大工程师——施仲衡院士。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与事,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我们的前行之路。对我而言,施仲衡院士便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长者,更是我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挚友。回想起那些与施院士共同奋斗的日子,心中总是充满了无尽的感慨与怀念。

    2025年01期 No.107 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 沉痛悼念施仲衡院士

    丁建隆;

    <正>惊闻施仲衡院士离去的噩耗,沉痛万分。施仲衡院士是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巨擘,一生都在为城轨事业发光发热。施院士的离去是行业的重大损失,我怀着沉痛的心情致以最深切的哀悼!往日如昨,念兹在兹。施院士与广州地铁渊源颇深,早在30年前就亲自主持广州地铁1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帮助广州历经40年艰辛探索建成开通1号线,实现地铁梦圆。

    2025年01期 No.107 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 怀念施仲衡院士——师者如光,微以致远

    宋敏华;

    <正>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的时光长河中,施仲衡院士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这些行业后进者前行的道路。如今他虽已离去,可那些过往的点滴教诲,依旧历历在目、仿若昨日,时刻在心头闪耀、熠熠生辉。回想起文革后的岁月,那是一段特殊又充满机遇的时光,人才断档的缺口,事业发展的需求,我们这批年轻人被时代浪潮推到了前沿。

    2025年01期 No.107 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 追忆施仲衡院士与协会专家学术委员会的往昔岁月

    仲建华;

    <正>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奠基人和领航者施仲衡院士。他的离去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巨大损失。施仲衡院士于1930年11月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1950年考入唐山铁道学院,1953年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同年11月毕业留校任教。1955年被选派至苏联攻读地铁专业研究生,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地铁专业的副博士。

    2025年01期 No.107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 拳拳赤子心,殷殷报国情——深切缅怀施仲衡院士

    陈峰;

    <正>在历史的浩瀚长河中,诸多人物宛如璀璨星辰,即便其生命之光已然陨落,但其散发的光辉却永恒闪耀,施仲衡院士便是那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熠熠生辉的巨星之一。他的离去,令我们沉浸于沉痛的哀思之中,难以自拔。施仲衡院士无疑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当之无愧的先驱者与引路人,他的一生,生动诠释了对轨道交通事业的不懈追求与卓越奉献。

    2025年01期 No.107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1K]
  • 铭记与缅怀——献给施仲衡院士的追思

    陈光;

    <正>施仲衡院士,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奠基者和领军人物,一生致力于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在南京地铁的建设历程中,施院士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贡献尤为突出。他的逝世,对于中国轨道交通界乃至整个工程技术领域,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2025年01期 No.107 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6K]
  • 三位一体创品牌,热心指点后来人——缅怀施仲衡院士

    韩宝明;

    <正>与施院士相识已超过三十年,这是我人生旅途中极为珍贵的缘分。正是有了施院士的推荐和鼓励,我才得以踏入城市轨道交通这一领域。在跟随施院士学习与共事的过程中,他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即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专家与学术委员会、《都市快轨交通》杂志社、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研究中心这三个机构的工作紧密结合。这三个机构均由施院士的创立与直接领导。我很幸运,能够成为这一模式的见证者和实践者,长期与院士保持紧密的学习交流,这让我感到无比荣幸。

    2025年01期 No.107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K]
  • 怀念施仲衡院士

    陈进杰;

    <正>2024年12月23日早晨,在微信群中看到施仲衡院士因病去世的消息,心情十分悲痛。回忆起施院士指导我博士学习的点点滴滴。久仰施仲衡院士渊博的知识、杰出学术成就、严谨的治学态度,2004年9月考入北京交通大学跟随施院士攻读轨道交通博士研究生。入学之初,施院士找我单独谈话,对我的学习提出明确要求。不但要求加强理论文化课学习,同时要重视实践,注重解决工程中的难题,并要求我参与研究团队的科研项目,提高科研能力。

    2025年01期 No.107 1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5K]
  • 忆良师益友施仲衡院士

    简炼;

    <正>施仲衡院士是我的恩师益友。在他的精心指导下,深圳地铁(以下简称深铁)敢为人先,主导创新了信息化装备,节省了投资。同时,充分利用地铁用地,大规模高强度立体进行综合体物业开发,实现了增收。通过增收节资,使深铁跃居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发展典范之一。为此,施院士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讲一些施院士与我鲜人知的往事,缅怀其丰功伟绩,以寄托我的缅怀之情。

    2025年01期 No.107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K]
  • 悼念恩师施仲衡院士

    杨秀仁;

    <正>敬爱的施仲衡院士,作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杰出领袖和学术泰斗,因病于2024年12月23日与世长辞。他的逝世不仅是城轨交通行业的巨大损失,也让我们失去了一位睿智儒雅、正直善良的人生导师。作为施院士的学生,也是继施院士任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总工程师之后的第二位继任总工程师,我深感悲痛,难忘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铭记他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重要贡献。

    2025年01期 No.107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2K]
  • 沉痛悼念施仲衡院士——功绩永垂,风范长存

    于波;

    <正>巨星陨落,行业同悲。施仲衡院士的离去,让我们沉浸在深深的哀痛之中,他的一生,是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奉献的壮丽史诗。施仲衡院士投身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学术、技术、科研的70载岁月,见证了我国地铁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辛历程。早年,面对国外技术封锁与国内技术空白的艰难困境,他挺身而出,带领团队刻苦钻研,攻克了一系列核心技术难题。从线路规划的精密布局到车辆选型的精准适配,从施工建设的技术创新到运营管理的模式优化,施院士的科研成果贯穿于地铁发展的每一个关键环节,为我国各大城市地铁网络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使得地铁成为现代都市高效运转的动脉。

    2025年01期 No.107 2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 深切缅怀施仲衡院士

    冯爱军;

    <正>第一次跟施院士见面,是在1990年2月,他受我的导师张弥的邀请,担任我研究生毕业论文的答辩专家组长,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样貌大大缓解了我的紧张,使我得以顺利通过答辩。自此我与施院士结下不解之缘。1990年3月我毕业,也是院士推荐,顺利进入到北京城建院,工作当中也经常得到他的关心和指导。

    2025年01期 No.107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5K]
  • 学术研究领路人、和蔼可亲长辈情——深切悼念施仲衡院士

    黄伏莲;

    <正>惊闻施院士仙逝,我完全不相信,在私信了三个朋友之后依然不愿意相信,直到看见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微信公众号和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微信公众号均发布了讣告,我才不得不接受,院士您真的永远离开了我们!我们国家痛失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失去了一位奠基人、开拓者,“地铁之父”;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痛失一位学富五车的总工程师;而我,失去了一位尊敬的长者和恩师。

    2025年01期 No.107 2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3K]

协会发布

  • 2024年度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十件大事

    <正>01《城市公共交通条例》发布,行业迎法制化新局面国务院正式颁布《城市公共交通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12月1日起正式生效。《条例》是我国首个关于城市公共交通的行政法规,进一步强化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制度保障,明确政府和市场在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中的关系。《条例》的颁布,填补了我国城市公共交通领域的法规空白,开启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法制化新局面,对于我国城市公共交通高质量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2025年01期 No.107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9K]
  • 2024年度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十件大事

    <正>01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国人大代表、协会会长佘才高传达学习贯彻全国两会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2024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组织引导广大党员职工兴起学习热潮,确保学习贯彻取得实效。重点围绕“四个服务”下功夫,特别是服务行业、服务群众,力争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贡献力量。

    2025年01期 No.107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5K]

低空经济

  • “低空+轨道”如何协同发展?专访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

    潘奕婷;

    <正>在城轨交通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如何与多种交通方式融合,构建高效、智能、绿色的交通体系,成为行业内外共同关注的焦点。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工程建设专业委员会2024年年会暨中国轨道交通绿智融合发展(广州)论坛的现场,以交通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为主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接受了深度专访。在采访中,李德仁院士剖析了轨道交通与低空经济等多种交通方式融合发展的新趋势,以及构建智能化交通体系的关键路径,描绘出未来交通更为清晰的宏伟蓝图。

    2025年01期 No.107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3K]

专家视角

  • 城轨交通既有线设备设施改造的思考

    丁树奎;

    <正>自20世纪60年代建成第一条地铁线路以来,我国城轨交通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运营里程已达11590公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20年,我国城轨交通运营线路总长首次超过当年的在建线路总长,成为城轨交通发展史上的“运建等量年”,我国城轨交通正在进入建设运营并重、以运营为主导的发展阶段。

    2025年01期 No.107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 推动低运能系统高质量发展的现状、挑战与展望

    丁树奎;

    <正>作为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组成部分,低运能系统功能定位多元,适用场景多样,既能作为超大、特大城市和I型大城市的大中运能系统补充,也能作为超特大与Ⅰ型大城市部分区域和Ⅱ型大城市的骨干公共交通系统,还能用于大型园区的公共交通,既能作为通勤线路,也能作为旅游地区的特色公共交通。

    2025年01期 No.107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城轨人物

  • 黄毅 扎根宁波轨道交通的创新劳模

    余超婧;

    <正>“200年前世界上第一个矩形盾构机,是欧洲人发明的,我的中国同行却将这项古老的技术赋予了新的生命。”这是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副校长、德国科学与工程院院士Gunther Meschke近日在浙江宁波举办的“宁波轨道类矩盾构”技术评价会上,对此项技术研究的牵头者黄毅及其团队的赞誉。黄毅,作为宁波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建设分公司总工程师、浙江省劳动模范、宁波轨道交通黄毅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领衔人、工学博士、“80后”高水平创新型人才,他不仅在工作成果上取得了显著成就,更以其劳模品质成为行业楷模。

    2025年01期 No.107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3K]

信息化

  • 基于多维数据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资产移交研究与应用

    李颂昕;鲁广超;李霄;

    <正>如何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基建期形成的资产安全、完整地移交至各接管单位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构建“移交表+电子图纸+BIM模型”的多维数据模型,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操作规范,对资产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展示,并与其他业务系统数据共享和集成联动,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稳定性、数据质量和移交工作效率。

    2025年01期 No.107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4K]
  • 西安地铁线网云平台网络安全运营中心构建与实践

    <正>西安地铁通过构建网络安全运营中心,实现主动发现、全面防御、高效处置、动态调整的闭环安全管理体系,开展西安市地铁线网云平台项目建设。本文从建设目标、建设风险及挑战、建设方案、实施过程、建设成效等方面总结项目经验,为行业提供参考借鉴。西安地铁在遵循《城市轨道交通云平台构建技术规范》和《城市轨道交通云平台网络安全技术规范》的体系架构的基础上,结合西安地铁建设现状和近、远期建设规划,聚焦资源共享、数据积累、网络安全、智慧服务等方面,于2022年开展西安市地铁线网云平台项目建设。

    2025年01期 No.107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4K]

经验研讨

  • 城轨快线项目投资控制管理探究

    陈静;

    <正>投资控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深度贯穿于城轨快线这一复杂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对工程所承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着直接且深远的重大影响。有效的投资控制管理策略有助于提升工程投资资金的整合利用效率。本文立足城轨快线项目的独特属性,深入剖析影响其投资控制的各类影响因素,针对常见投资控制管理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旨在实现项目投资效益的最大化,保障城轨快线项目投资的合理与高效。

    2025年01期 No.107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K]

低运能系统

  • 储能式有轨电车集中整流与分散整流供电方案比较

    王彦利;

    <正>针对储能式有轨电车供电方案,分析储能式有轨电车充电需求,对比集中整流与分散整流供电方案,兼顾解决杂散电流腐蚀防护问题,进行系统的技术、经济分析,提出更优的工程技术方案。从1881年至今,有轨电车一直为城市提供安全、高效、经济、准时、舒适、环保的交通运输服务。截至2023年年底,国内已经建成有轨电车线路约578.42公里,其中储能式有轨电车线路约248.12公里。伴随超级电容和动力电池储能技术的发展,储能式有轨电车逐渐取得技术优势并迅速推广。

    2025年01期 No.107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1K]

视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