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施仲衡院士千古!沉痛悼念施仲衡院士!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消息,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开拓者之一,施仲衡院士于2024年12月23日4时4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施仲衡,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奠基人和领航者,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原总工程师,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创始人之一、专家和学术委员会主任,《都市快轨交通》杂志创刊人。
2024年12期 No.106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0K] - 包叙定;
<正>惊悉施仲衡院士驾鹤西去,回想起与施院士共事的历历往事,谨作此文以寄哀思。我同施仲衡院士的相识缘于城市轨道交通。1998年,我在原国家计委副主任任上遵照朱镕基总理指示抓地铁国产化工作时,他是特设的专家组成员,从此我认识了他。后来我在重庆市长任上,启动全市第一条城轨交通线、也是全国第一条跨座式单轨交通的建设,请他当市里的专家委员会主任,彼此有了进一步的接触。再后来,我任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总经理,各地城轨交通近期建设规划的评审和大部分工程项目可研报告的评估,都是由中咨公司负责的,他是公司专家委员会顾问,我们有了更多的接触。
2024年12期 No.106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5K] - 佘才高;
<正>12月23日晨,惊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奠基人施仲衡先生溘然长逝,行业同仁无一不为失去这样一位领航巨擘而悲恸难抑。谨以此文,满怀沉痛与敬仰,深切追思施仲衡院士,回溯他为南京城市轨道交通事业领航、护航的峥嵘岁月。
2024年12期 No.106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0K] - 沈晓阳;
<正>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创立三十周年之际,重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也站上500公里规模的重要标志性台阶,值得庆贺,更值得回顾。我从1990年起就有幸参与、亲身经历、一直目睹了重庆城市轨道交通从一张白纸,到清晰蓝图,再到网络化规划建设与一体化运营经营,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用22年时间,实现了首线开工到500公里运营网络的奋斗目标,正奔向市民满心期待的1000公里网络。
2024年12期 No.106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1K] - 陈韶章;
<正>施仲衡院士的离去,宛如一颗巨星在我国轨道交通领域陨落,令每一位敬仰他、受惠于他的人悲痛万分。他的一生犹如波澜壮阔的史诗,为我国地铁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广州地铁的建设进程中,施仲衡院士始终起着关键且令人敬仰的作用。初遇施院士:早期技术交流的开端(20世纪70年代初)在广州地铁建设的早期探索阶段,施仲衡院士的身影就开始闪现光芒。20世纪70年代初,广州的城市建设规划考虑在大沙头、解放路以及黄沙等地修建过江隧道,并打算采用全断面机械化盾构法进行施工。
2024年12期 No.106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1K] - 丁树奎;唐涛;郜春海;
<正>我们原本相约12月23日下午去探望施仲衡院士。但上午却传来了噩耗,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重要的奠基人和领航者施仲衡院士在北京逝世!我们不禁懊悔不已,没能早一点去探望施院士,再一次给他老人家汇报我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再一次聆听他老人家对城市轨道交通信号技术发展的指导。
2024年12期 No.106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7K] - 张弥;
<正>惊悉施仲衡院士驾鹤西去,我不禁回想和他相处的日子,那一幕幕又在我眼前出现——1954年7月底,我班按教学计划在山东济南千佛山下进行测量实习,当时施院士是唐山铁道学院桥隧系助教,临时抽调担任我班测量实习的指导老师,而我是桥隧系52级团支书,所以经常在一起讨论实习中的学习、安全、生活等问题。测量实习的主要内容为地形和铁路曲线测量以及平差计算等。因为施老师年龄和我们学生相差不大,且他也不是测量专业老师,所以我们师生之间相处非常融洽,真是教学相长。
2024年12期 No.106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7K] - 彭长生;
<正>1959年,施仲衡院士刚从苏联留学归来,在当时的唐山铁道学院隧道及地下铁道教研室任教。1960年3月底,我第一次接触了他,当时我们部分同学刚从成昆线工地返回学校,他安排我参加由施仲衡老师领衔学校组成的盾构设计工作组,该设计工作组主要由机械系的老师组成,设计的思路是采用液压传动系统进行盾构机的机械系统设计,我负责参与盾构机结构系统设计。当时,施仲衡老师给了我一些有关盾构机的技术产品资料,从此我便在他的指导下涉足盾构机的设计。
2024年12期 No.106 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2K] - 景诗庭;
<正>12月23日清晨,惊闻施仲衡院士仙逝,中国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奠基人和领航者离我们而去,心情十分沉痛。他学成归国在唐山铁道学院隧道教研室和我们共事相处并带领我们到京工作的情景一幕幕涌上心头。他为人胸怀坦荡,关心他人,对工作殚精竭虑,认真负责的优良品质处处都值得我们学习。
2024年12期 No.106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9K] - 杨广武;
<正>在这沉痛的时刻,我怀着满心的悲戚与无尽的追思,悼念敬爱的恩师施仲衡院士。恩师是我职业发展的坚强后盾。2003年,我在北京地铁建设公司工作,面临着诸多棘手难题,特别建设标准的缺失使工程建设遇到了很多困难,例如在基坑护坡桩验收环节,不同标准相互冲突,工作陷入僵局。2004年,我担任北京市路政局轨道建设处处长,首先想到把北京地铁建设标准体系建立起来,于是把这个想法汇报给施院士。施院士非常支持,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就有人质疑这个标准可有可无,没有必要。施院士得知后,马上说:“全国大规模轨道交通建设就要开始,北京在全国是走在前面的,必须率先建立完善标准,为全国提供示范。”
2024年12期 No.106 2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2K] - 秦国栋;
<正>惊闻施仲衡院士仙逝,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施院士用毕生的智慧与心血,照亮了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前行的道路,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从业者们为轨道交通的健康发展不懈努力。如今,令人敬仰的行业泰斗溘然长逝,留给我们无尽的悲痛与缅怀,同时也留下了一份无比珍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传承。与施院士相识,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那时,施院士担任北京城建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作为晚辈及轨道交通行业的后来者,能有机会近距离聆听施院士的教诲,是我莫大的荣幸。施院士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和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不仅对我的职业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在做人做事方面给予了我宝贵的教诲。
2024年12期 No.106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2K] - 周正宇;
<正>施院士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领军人物,他专注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宏观战略发展,参与创新并见证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每一个重要阶段,参与的方案论证及技术咨询涵盖了几乎全国所有重点地铁线路,是当之无愧的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奠基人和领航者。施院士也是我轨道专业上的领路人及导师。我即是他的学生,又与他工作交集与合作多年。北京地铁每每遇到重要发展节点,都离不开施院士的引领、指导和支持!在这其中,我即是施院士先进理念的学习者,也是将他的发展理念付诸实施的实践者。
2024年12期 No.106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1K] - 于松伟;
<正>十天前,我作为晚辈,去医院看望了病重的施仲衡院士,此后心情就变得很沉重。在告别仪式上,我作为现场送别施院士的500多名人海中的一员,和大家一样,深感悲痛,情不自已。前几天,作为治丧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一直在忙于协助家属做好送别仪式的准备工作,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组织撰写的对施院士的追忆文章,在告别仪式结束后的晚上才得以动笔,也不知是否还来的及发出。无论如何,还是要写,因为施院士及其创立的《地铁与轻轨》(目前更名为《都市快轨交通》)杂志,引领我一路前行!
2024年12期 No.106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6K] - 王新杰;
<正>恸!惊闻施仲衡院士仙逝,无比悲痛!他是我国地铁城轨建设规划方针政策的审定者;是落实“二四”批示“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的实践者;是创新工法智能运维安全保障的倡导者;是经验理论总结著书立说行业精英的培育者;是改革开放引进消化国产化的倡导者;是区域站城多元化交通融合线网蓝图的绘画者;是城轨大国走向城轨强国的领航者。
2024年12期 No.106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0K] - 徐明杰;
<正>沉痛哀悼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奠基人和领航者、广州地铁专家指导组组长施仲衡院士,深切追思大师的丰功伟绩。上世纪90年代初,广州地铁1号线的建设面临经验和资金短缺的困境。危难之际,施院士率领国内顶级专家迎难而上,献计献策、攻坚克难。从重大方案科学决策到设备引进用户需求书的审查、招标文件的编制,每一个数据来源的追溯,每一项需求的审视,甚至每一段文字叙述的推敲,他都亲力亲为,关键时刻经常彻夜不眠。
2024年12期 No.106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0K]